南宫28ng相信品牌

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8-26 04:28:11    浏览:

[返回]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27.43%,实现归母净利润3055.05万元,同比增长49.92%。下游需求高增,我们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1.64/1.9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1/1.12/1.31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46.0/37.4/31.9倍,看好公司产业链的稳固地位,看好航空蜂窝领域市场销量增加+新产品打开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公司产能释放带来业绩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2025年4月4日因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立案调查,预计未来中国芳纶纸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下游变压器领域来看,机柜功率来看,通算单机柜平均功率由6~8kW向10~20kW发展,智算单机柜平均功率将由15~20kW向40~60kW演进。变压器是智算中心配电系统基础设施主要设备之一,有望受益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新能源汽车领域来看,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及性能不断提升,使用电机数量、电压和单机功率也将持续提升,我们测算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使用芳纶纸消费量约1316.8吨。航空航天领域来看,2025年初中国商飞再次提高C919客机产能,按照商飞生产计划2029年实现200架/年的产能目标计算,预计2029年届时芳纶纸需求规模将达1.31亿元。

  民士达芳纶纸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杜邦公司;募投1500吨产线月份投产,预计全年产能较2024年提升30%左右;RO膜基材设计年产能3,000吨终端覆盖电子、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芳纶湿法无纺布设计年产能500吨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周二(5月27日)有一只北交所新股“交大铁发”申购,发行价格为8.81元、发行市盈率为13.42倍(每股收益按照2024年度经会计师事务所依据中国会计准则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除以考虑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时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交大铁发(920027):公司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服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5亿元/2.73亿元/3.35亿元,YOY依次为15.26%/16.12%/22.61%;实现归母净利润0.34亿元/0.48亿元/0.53亿元,YOY依次为15.00%/41.00%/12.04%。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83%至21.53%,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变动-10.07%至19.91%。

  投资亮点:1、公司是西南交通大学打造的业内领先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平台,报告期间深度绑定国铁集团等下游大型国有集团,拥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公司2005年由西南交大全资校属企业“科技发展集团”创建,截至目前仍以其22.93%的直接持股比例稳居第一大股东,技术骨干人员亦大多来自西南交大等知名高校。借助校企背景,公司曾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参与国铁集团与中国地震局联合研制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开发工作,公司相关产品已通过CRCC认证、成为该类产品通过认证的三家供应商之一,并应用于京张高铁等建设;公司的“高速铁路道岔钢轨伤损监测系统”、“客运专线铁路沉降观测与评估系统”则系第一批通过国铁集团技术评审的该类产品。截至目前,公司产品及服务已广泛应用于京张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川藏铁路、大秦重载铁路、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核心客户覆盖国铁集团等与铁路相关的大型国有集团;国铁集团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4年来自国铁集团的收入占比达70%以上,同时国铁集团又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2024年向国铁集团采购金额占比达50%以上,双方合作稳定。作为业内领先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商,公司地震预警系统市占率约为40%、道岔监测系统市占率则高达90%。2、在与国铁集团及各路局有良好合作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布局如线路监测系统、快速钢轨打磨车、线路结构综合病害整治服务等新业务。1)公司线路监测系统采用激光雷达+视频的“双大脑”技术,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线路实时监测及报警功能,已应用于成都局管内崩塌体落石较为频繁的沪昆线、城市轨道运输环境较复杂的广州地铁14号线)钢轨打磨装备领域,公司通过车载智能化系统保障打磨车平稳、高效、安全作业;2024年上半年公司快速钢轨打磨车正式验收并上线使用,打破了快速钢轨打磨装备的国外技术垄断。3)线路结构综合病害整治服务领域,公司基于“高压水射流的无砟轨道病害整治”核心技术对无砟轨道混凝土伤损部位进行局部精准清除;截至目前,已运用于京沪高铁、贵广线、成自线、重庆兴隆场/达州/成都北编组站等。4)新材料领域,公司利用聚氨酯材料研发了一系列聚氨酯材料产品,如聚氨酯轨下弹性垫板已在大秦铁路正式试用、聚氨酯减振垫亦在上海莘庄站正式销售并使用。此外,公司的智能建造信息化系统也在川藏铁路获得成功应用,加快了铁路的顺利建设。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选取哈铁科技、测绘股份、辉煌科技、正元地信、以及铁大科技为交大铁发的可比上市公司;但上述可比公司除铁大科技外、均为沪深A股,与交大铁发在估值基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比性或相对有限。从可比公司情况来看,2024年可比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为7.96亿元,平均PE-2024年为30.16X,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6.60%;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未及可比公司平均,但毛利率处于同业的中高位区间。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华之杰(603400):公司主要为锂电电动工具、消费电子领域提供有效的电源管理和动力驱动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精密结构件等关键功能零部件。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19亿元/9.37亿元/12.30亿元,YOY依次为-18.43%/-8.02%/31.26%;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1.21亿元/1.54亿元,YOY依次为-4.60%/20.61%/26.38%。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2.27%至29.68%,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3.92%至19.28%。

  投资亮点:1、公司聚焦智能控制领域、是电动工具关键功能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与百得集团、TTI集团等下游头部企业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深耕智能控制领域20余年,始终顺应锂电电动工具、消费电子领域由交流电源有绳电动工具向直流电源无绳电动工具发展、由镍镉电池向锂电池发展、由有刷电机向无刷电机发展等行业趋势来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并于2019年形成了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等关键功能零部件集成一体化交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核心客户节约了生产线等设备成本、人工及管理成本等。得益于产品研发优势、一体化供应能力等,公司成功进入百得集团、TTI集团、牧田集团等在全球电动工具行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中,公司与百得集团、TTI集团的合作历史基本将近20年,2022年至2024年间来自上述两家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由67.74%稳步抬升至70%以上,双方合作关系长期稳定。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公司持续获得核心客户新产品开发项目,从产品开发初期到定型、量产整个过程均与客户开展深度合作,客户粘性较高;同时亦紧密围绕百得集团、TTI集团等核心客户的生产供应需求,先后在越南、墨西哥设立配套生产基地,进而完善全球业务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行业地位及市场影响力,产品销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和南美等全球各地。2、公司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向新能源汽车、储能、智能家居等领域进一步延展,促进公司经营长期持续发展。1)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设立了汽车电子研发部,发展方向包括充电枪、电子水泵无刷电机、智能线控制动电机等产品。截至2024年4月,公司充电枪产品已进入北美充电桩企业的供应体系,处于产品量产开模评审阶段,预计2024年三季度小批量生产;智能线月进入国内客户供应链,同样预计2024年三季度小批量生产;电子水泵无刷电机方面,公司无刷电机已在客户200W电子水泵项目及400W电子水泵项目中被指定为零部件的批量配套产品。2)储能领域,公司研发了兼具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家用储能控制板,可应用于储能领域中的家用储能设备,截至2024年4月,前期试验样品已提交客户进行测试验证。3)智能家居领域,公司针对厨房电器,重点开发起泡机控制器、净水机控制器等厨房电器关键零部件,其中起泡机控制器目前处于开发测试阶段、净水机控制器处于打样阶段;而对于清洁电器,公司主要供应吸尘器的无刷电机、控制器产品,现已实现多款锂电池管理控制器、电机控制板及开关组件批量生产。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山东威达、和而泰、贝仕达克、康平科技、兴瑞科技、胜蓝股份、拓邦股份、以及朗科智能为华之杰的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4年度可比公司的平均收入规模为36.51亿元、平均PE-TTM为33.05X、销售毛利率为22.40%;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未及同业平均,但毛利率处于同业的中高位区间。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2025年5月26日晚间,杭州银行公告: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29日至2025年5月26日期间已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杭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11.35元/股的130%(含130%,即不低于14.76元/股),根据《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相关约定,已触发“杭银转债”的有条件赎回条款。

  截止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01%,杭银转债未转股余额为106.37亿元。据此测算未转股余额完成转股后可提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3个百分点,资本进一步夯实,规模高增有望延续。

  公司信贷延续高成长,资产质量优质,拨备覆盖率排在上市银行首位。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2%,较2024年增速下降了7.4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3%,较2024年增速下降了0.8个百分点。营收增速下降主要受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拖累,一季度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了6.8%。信贷延续了高增态势,期末总资产2.22万亿元,贷款总额1.00万亿元,存款总额为1.35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5.2、6.2%和6.0%。其中,对公贷款(不含贴现)较年初增长了11.7%,大零售贷款较年初下降了1.3%,期末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3%。

  期末不良率0.76%,与年初持平,处在上市银行前列;关注类0.54%,逾期率0.69%,逾期90+贷款率为0.46%,均处在低位,资产质量优质。2024年公司大幅核销55亿元,进一步做实资产质量。期末,公司期末拨备覆盖率降至530%,排在上市银行首位,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对于杭州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和区域经济优势明显,高成长属性价值彰显;同时,伴随贸易冲击逐步显现,逆周期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以杭州银行外代表的城投占比较高的银行也有望进一步受益,因此公司具备短期催化和中长期高成长优质标的双重逻辑,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整体而言,“低利率环境+保险/ETF增量资金+公募持仓调整”环境下ROE稳定且高分红的银行具备不错的配置的价值,下半年以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和成都银行为代表的受益逆周期政策加码的优质城商行有望跑出超额收益;同时,招商银行、常熟银行等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个股也具备不错的投资价值。

  中美贸易冲突加剧超市场预期,导致经济复苏缓慢,信贷扩张和资产质量下行拖累业绩增长。

  2024年报及2025Q1点评:低轨卫星进入批产阶段,基本面有望先修复、后重塑

  事件:4月29日,公司公告,2024年营收(3.53亿元,+12.97%),归母净利润(-1.24亿元,+34.71%),扣非归母净利润(-1.50亿元,+33.32%);2025年Q1营收(1.26亿元,+84.41%),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53亿元,+12.97%)保持稳健增长,毛利率(43.28%,-0.07pcts)持平,归母净利润(-1.24亿元,+34.71%)和扣非归母净利润(-1.50亿元,+33.32%)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亏损,但幅度有所收窄,净利率(-34.08%,+26.59pcts)也有所改善。我们认为,公司收入增长但利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研发投入力度维持在高位所致。

  单季度看,2024Q4公司营业收入(1.77亿元,+83.05%)同比显著增长,归母净利润(-0.33亿元,+74.33%)亏损幅度显著收窄。2025年Q1,公司营收(1.26亿元,+84.41%)显著增长,主要系低轨卫星通信业务收入增加所致,同时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实现扭亏。

  拆分产品类型来看,公司主要产品为宽带移动通信设备,2024年营收(3.27亿元,+11.48%),收入占比(92.55%,-1.24pcts)依旧较高,是公司主要的业务产品。但受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毛利率(40.75%,-4.73pcts)下滑近5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年报披露2024年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为3.12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确认收入。根据公司投关公告披露,公司新拓展的低轨卫星通信业务陆续开始交付,2024年低轨卫星相关业务的收入金额约为1.5亿元,公司的前两大客户分别是上海垣信卫星和上海格思航天,均为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的主要建设或运营单位。公司近期正在推进上海垣信卫星“一体化信关站系统采购项目”。“千帆星座”(又称“G60”星座)是面向普通大众通信需求建设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2024年是千帆星座大规模组网的第一年。根据千帆星座官方发布的部署计划,主要分为三期:一期部署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二期部署1296颗卫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三期规划由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截至2025年4月30日,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90颗。

  我们认为,公司正处于传统军工信息化向军工通信链路、低轨卫星通信等新域新质通信领域拓展的发力阶段,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是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净利”的核心原因之一。尽管2021年以来,受传统行业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业务外部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收入持续下滑,但2024年公司低轨卫星业务收入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收入端增速已经迎来拐点。

  我们判断,中短期内,随着军工信息化下游市场需求侧波动的逐步消退,以及军工体系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公司新拓展的通信链路需求提升,叠加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提速,公司收入端增长将进一步提速,归母净利润有望扭亏为盈。

  费用方面,2024年,公司各主要费用的费用率稳中有降。其中,销售费用率(8.41%,-2.65pcts)有所下降,主要系工资薪金减少所致;管理费用率(17.01%,+3.15pcts)有所增长,主要系房屋折旧费以及无形资产摊销费增加所致;财务费用率(-7.14%,-5.07pcts)明显下降,主要系存款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2.39亿元,-10.71%)有所减少,主要系研发投入中职工薪酬及项目合作费有所减少所致,但从公司研发人员数量(377人,+26.09%)进一步提升,研发人员数量占比(60.61%,+2.89pcts)超过六成来看,公司整体研发强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仍维持在历史高位。根据公司披露,公司目前与低轨卫星行业相关的研发项目较多,包括一体化信关站系统、TP载荷分系统、VDES载荷分系统研制、千帆一代地面系统、千帆一代在轨验证平台、手机直连卫星5G产品等。结合当前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阶段,我们判断,公司在卫星互联网行业研发投入维持在较高水平,将有助于公司在各类空间与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的背景下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市占率。

  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07亿元,+64.65%)显著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回笼资金增加,大额存单到期收到的存款利息收入增加所致。同时,公司存货(3.69亿元,+29.39%)有所增长,主要系公司为保障在手订单的顺利交付积极投产,报告期末尚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增加所致。

  2025年Q1,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0.51亿元,+36.30%)为负的情况有所改善,主要系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回笼资金增加所致。存货(4.08亿元)较2024年底继续保持增长,表明公司现阶段在手订单相对充足,正处于积极投产阶段,有望逐步体现在未来的利润表中。

  公司主要以专网4G/5G通信装备的研制、生产和售后服务为主,专注于陆、海、空、天领域行业用户的行业应用,提供专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覆盖专网宽带通信芯片、通信模块、终端、基站、应用系统等,已形成“芯片-模块-终端-基站-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除传统的宽带通信领域外,公司还参与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项目的建设,作为该星座通信分系统承研单位,负责该星座通信分系统的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相关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的进展情况如下:

  2024年,公司在有无人通信领域做了重点布局,在行业5G及末端通信等方向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公司在某项目上成为通信主要承研单位,负责利用行业5G产品的研制生产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效能,完成了多个基地的宽带通信系统建设;参与某项目多个新任务研制,后续计划跟随大系统进行规模量产,为某重要场区进行无线宽带基站固定建设,提供多型终端,完成机固结合无线宽带专网构建;成功中标某通信系统5G和某型微波电台两个研制项目,完成某5G专网轻量化核心网和5G无人平台型模组等样机研制,进入阶段性验证;参与某项目两型重要研制论证以及一个演示验证项目;中标某新型系统的5G研制任务,中标某无人系统研制。除已有型号项目列装稳步推进外,新增多个某系统配套列装,基于行业已定型装备的批产列装,项目目前在持续稳步推进中。

  2024年,公司加大了低轨卫星载荷系统及终端的研发投入和建设相关的生产制造环境,已经成功中标相关低轨卫星载荷系统、星座地基基站与测试终端研制项目,并于年底前完成部分产品交付。

  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

  我们认为,一方面,公司在传统军工通信业务上,向5G、SJL方向延伸,符合未来体系化、信息化作战发展趋势,需求有望在中长期维度上持续保持增长;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参与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的建设,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卫星星座的密集组网。总体来看,公司收入与净利润有望逐步恢复,沿着“先修复、后重塑”的路径快速发展。

  1、公司是A股少数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配套领域具有较高收入规模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稀缺性;

  2、公司积极参与千帆星座建设,在星载与地面终端配套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相关收入有望伴随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迎来高速增长;

  3.公司作为专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领域的核心上市公司,布局的SJL、5G等方向符合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传统需求修复和市场天花板抬升的逻辑下,中长期基本面改善的确定性较强。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27亿元、8.23亿元和10.4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0.72亿元及1.39亿元,EPS分别为0.05元、0.11元、0.22元。维持“买入”评级,当前股价分别对应2025-2027年405倍、184倍及95倍PE。

  专网通信市场需求改善不及预期;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公司产品受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或出现进一步下滑;信用减值损失的改善不及预期。

  三大业务并驾齐驱,至期光子构筑新增长曲线)公司经营稳中有进,连续10年保持收入增长。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6亿元,同比+12.0%;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4.6%。全年销售毛利率为53.8%,下滑2.4pcts;净利率为25.9%,下滑1.1pcts。分业务来看,公司精密光学元件、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晶体元器件、激光器件四大业务分别收入为3.11、2.35、1.51、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14.9%、8.6%、5.4%。公司持续推进晶体、光学、器件“三驾马车”并行发展战略,实现了长期稳健增长。

  2025Q1公司单季度营业收入2.39亿元,同比+15.2%;归母净利润0.50亿元,同比+3.4%,25Q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9.8%、22.1%,同比均略有下滑。合同负债较上年末增长37.3%,子公司在手订单饱满,预收货款增加。

  公司位于激光产业链上游,提供晶体材料、光学元器件等,考虑到激光行业增长乏力,低端内卷严重,公司积极进行新产品战略布局,支持客户开发先进激光器。公司具备“一站式”飞秒超快激光解决方案,覆盖超快激光晶体、超快光学元件和超快激光器件等。提供的高性能Nd:YVO4和LBO晶体是全固态纳秒紫外激光器的核心所在,2025年,公司计划在稳固现有纳秒激光的同时,争取在皮秒和飞秒激光市场扩大份额,实现增长。

  乘AI东风,公司拓展自身在光通讯领域应用,为ROADM节点中的核心器件WSS(波长选择开关)提供核心光学元件衍射光栅等;2022年公司设立至期光子,发力超精密光学元件,突破超光滑平面、超高精度非球面、自由曲面等的加工技术瓶颈。公司凭借大股东中科院物构所深耕晶体材料多年积累的经验,沿着“材料—元件—组件—器件”的产业路径,不断培育业务新兴增长点,平滑了单一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

  2024年控股子公司至期光子实现营业收入7609.60万元,同比+180.1%;净利润为-1198.61万元,亏损额较上年收窄。公司预计2025年至期光子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左右,同比继续翻倍增长。至期光子主要定位于高端光学,产品主要应用于半导体领域,助力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立自强。

  公司作为国内非线性晶体龙头,传统业务基本盘稳固;精密光学元件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并向华为相关企业供货;子公司至期光子产业化渐进,收入倍增,期待其盈利拐点的到来。出于对下游激光行业疲软的担忧,我们谨慎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0.10/11.86/14.28亿元,同比增长15.3%/17.5%/20.4%;归母净利润为2.62/3.15/3.89亿元,同比增长20.0%/19.9%/23.5%,对应当前(2025年5月28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57/47/38倍,维持“买入”评级。

  下游激光行业持续疲软、超精密光学元件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加征关税对出口业务的负面影响。

  2024年晨光生物实现营业收入69.94亿元,同比增长1.79%;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下降80.39%;扣非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下降87.95%。利润下滑主要系:1)棉籽类业务主要产品价格及毛利率下降,并计提资产减值,导致较大经营亏损;2)植提板块主要产品如辣椒红、辣椒精、叶黄素等售价下降,致毛利率下降。25年Q1经营复苏,实现营业收入17.16亿元,同比微降0.92%;实现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3.69%;扣非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97.83%。25年Q1辣椒红的毛利率同比明显提高;棉籽加工行业行情回暖,产品、原材料恢复至顺价状态,推动公司一季度整体业绩复苏。

  (1)植物提取业务方面,行业规模趋势增长,植物提取行业以植物资源为原料,下游广泛涉及食品饮料、调味品、医药、保健食品、营养补充剂、化妆品、饲料添加剂等行业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相关统计数据,全球植物提取行业2022-2027 年CAGR 预计为12.3%。2024年植物提取行业主要呈现量增价减态势,对经营造成一定压力。25年以来,辣椒红、辣椒精毛利率处于正常水平,业务有望改善向好。(2)棉籽加工业务方面,24年公司棉籽业务受豆油豆粕等大宗商品行情波动等因素影响,主要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下降3.48%。25年棉籽加工行情回暖,产品、原材料恢复至顺价状态,同比显著改善。我们认为,在国内短期促消费政策、中长期消费趋势提升背景下,公司业务望在下游扩容中充分受益,相关上游原料价格周期改善,有望推动公司业绩向好发展。

  晨光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植物有效成分萃取、分离、纯化及应用的高科技企业,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叶黄素产销量位居世界重要位置,随着下游食品调味、医疗保健等需求趋势增长,公司望持续获益。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8亿元、4.47亿元、5.34亿元,EPS分别为0.70元、0.93元、1.1元,对应25、26、27年PE分别为16.27倍、12.3倍、10.29倍,给予“买入”评级。

  瀚蓝并购粤丰环保正式完成,2025年6月起并表,规模跃升&增厚盈利及现金流。自24年7月7日瀚蓝环境启动私有化粤丰环保到25年6月2日粤丰环保从港交所退市,瀚蓝并购粤丰圆满落幕,25年6月起合并粤丰报表。1)规模扩张:并购后垃圾焚烧规模达到97590吨/日,国内行业排名前三、A股首位。此外,公司新增香港垃圾中转运营业务,继参股曼谷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境外市场再下一子。2)增厚盈利:此前参考粤丰环保24年可持续经营净利润,假设粤丰25Q2末并表,预计25-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8.6、21.2亿元,对应PE为10、9倍,粤丰实际并表时间较预期提前。3)可持续现金流大增:24年瀚蓝环境剔除14号文影响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3.15亿元,资本开支17.08亿元,简易自由现金流16.07亿元;24年粤丰环保剔除14号文影响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8.67亿港元,资本开支5.07亿港元,简易自由现金流13.60亿港元(按0.92汇率换算约12.51亿元人民币)。步入成熟运营期,随着资本开支下降,自由现金流将进一步增厚,提分红潜力大。

  并购引领公司跨越式发展,协同增效空间大。从2006年并购南海环保电厂,到2014年并购创冠中国,再到并购粤丰环保,公司是连续成功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固废企业。参照并购创冠,其盈利能力持续提升,ROE从14年5.1%提至24年10.7%。此次并购粤丰后,协同增效空间大。1)区位协同:瀚蓝与粤丰固废业务布局有9个省份重合,垃圾焚烧总产能超过50%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瀚蓝拥有成熟的固废处理“纵横一体化”业务布局,新增粤丰项目为瀚蓝模式的推广复制提供更多落地空间;2)运营协同:智慧管理平台应用、供应链协同降本;3)财务协同:降低存量贷款利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财务费用/期末有息负债测算,24年粤丰环保综合融资成本5.1%,相较于瀚蓝环境3.0%有较大下降空间;4)增量拓展协同:供热、AIDC拓展、绿色环境权益挖潜等方面存在协同,将提升企业整体盈利增长点,①供热:24年瀚蓝供热量148万吨,供热均价为143元/吨,24年粤丰供热量仅31万吨,供热均价为205港元/吨,若粤丰供热量对标瀚蓝,按150元/吨蒸汽价格测算,存1.8亿元供热收入增量;②AIDC合作:并购粤丰后,满足区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规模(1000吨/日及以上)要求的项目占总运营规模的比例为45%。

  大固废整合佼佼者,并购跨越发展+协同增效,促估值&ROE双升。1)并购协同带来跨越式成长:公司数次跨越式发展均是通过战略并购而实现,参照创冠整合,此次并购粤丰协同增效空间大!2)内生增长超预期:25Q1公司收入26.01亿元(-4%),归母4.20亿元(+10%),具备内生增长潜力。25Q1吨发397度(+5%),吨上网349度(+6%),供汽量48.23万吨(+59%)。3)现金流分红大增:化债持续推进,24全年解决存量应收24亿元,超出原20亿元计划规模,25年公司争取收回存量应收不少于20亿元。垃圾焚烧及污水处理有望推进居民端收费,商业模式C端理顺。公司资本开支持续下降,自由现金流增厚。24年公司每股派息同比+67%,承诺24-26年每股派息同比增长不低于10%。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凭借优秀整合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并购成长+协同增效促估值&ROE双升。我们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8.60、21.17、22.14亿元,对应PE为11/10/9倍,维持“买入”评级。

  推荐逻辑:1)大中客车行业高景气,2024年中国大中客车(含非完整车辆)销量同比增长30.1%,国内座位客车、新能源公交需求增长,海外市场需求旺盛。2)公司坚持技术立企,研发人员占比呈提升趋势,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17.59%,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3)公司产品和服务受到国内和海外客户认可,内销产品竞争力强,单车均价保持较高水平,海外市场加速拓展,出口新能源客车订单量大幅增长,产品结构和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优化。

  国内外需求强劲,大中客车市场前景广阔。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中国客车(含非完整车辆)销售52.2万辆,同比增长6.9%,大中客车(含非完整车辆)销售11.9万辆,同比增长30.1%。内销方面,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热度,推动座位客车需求增长;新能源公交进入更换周期,以旧换新和新能源公交政策密集出台促进公交客车需求快速增长。出口方面,2024年中国客车(含非完整车辆)出口12.7万辆,同比增长15.9%;大中型客车出口销量达到4.7万辆,同比增长45.3%。海外客车整体需求持续增长,全球环保政策趋严带来新能源客车出口机会。

  坚持技术立企,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中通客车坚持技术立企,2020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17.59%,人才密度位居行业前列。公司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研发能力。公司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开展研发活动,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高效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集成与管理、整车控制与节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突破,产品技术实力持续提升。

  国内产品竞争力强,新能源出口未来可期。公司积极把握客车市场发展机遇,国内销量大幅增长,2024年公司内销客车5189辆,同比增长39.2%。公司产品竞争力强,2024年在国内市场的单车均价为48.6万元,在行业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产品覆盖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后覆盖海外全部市场。公司海外市场增长势头强劲,2025年新能源出口订单取得较大突破,获得智利895辆新能源客车和迪拜40辆新能源客车订单,2025年,公司出口低单价客车占比预计下滑,出口至南美、欧洲新能源高端车型占比有望大幅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出口单车均价及利润未来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回购彰显长期信心。4月25日,公司发布公告,计划回购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金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过2亿元。此次回购方案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助力长期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客车行业持续复苏,国内和出口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深耕客车行业多年,产品技术实力突出,新能源出海持续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39.1%,给予公司2025年20倍PE,对应目标价15.2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客车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相关政策变动、海外汇率波动、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

  华东医药(000963)创新转型再出发,多产品步入收获期,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聚焦慢病、肿瘤以及免疫等领域,覆盖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美、工业微生物四大业务板块,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仿制向创新方向转变。子公司中美华东核心产品市场销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占有率稳步提升;医美板块,子公司Sinclair不断释放成长潜能;创新管线,公司差异化布局ADC和PROTAC赛道,并在降糖减重等代谢领域,全面布局口服小分子、双靶点及三靶点,创新管线亿元,EPS为2.32/2.69/3.16元,对应PE为16.3/14.0/11.9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公司2024年和2025Q1业绩稳健增长。2024年公司收入419.1亿元,(同比+3.2%,以下均为同比口径);实现归母净利润35.1亿元(+23.7%)。2024年医药工业收入138.1亿元(+13.1%);医药商业收入270.9亿元(+0.4%);工业微生物收入7.1亿元(+43.1%);医美业务收入23.3亿元(-4.9%),新品种方面,MaiLiExtreme于2025年1月获批上市;平台PréimeDermaFacial即将作为生美设备启动国内上市计划;重组肉毒素YY001、能量源设备V30、及Ellansé伊妍仕M型等国内上市申请均已受理。随着产品矩阵陆续建立,医美业务有望逐步恢复。

  公司聚焦肿瘤、内分泌及自免三大核心领域,差异化布局ADC和PROTAC技术,ROR1ADC以及HPK1PROTAC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自研Cpd3-ADC均计划2025Q2/Q3递交中国和美国的IND申请。公司降糖减重管线布局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HDM1002;GLP-1R/GIPR双靶点的HDM1005,其肥胖适应症已在2025年4月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2型糖尿病于2025年4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FGF21R/GCGR/GLP-1R激动剂DR10624,预计2025Q3获得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期顶线结果。公司有望在更多适应症上实现布局。

  事件:聚合顺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实现收入71.68亿元,同比增长19.11%;实现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52.6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51.62%;毛利率8.06%,同比提升1.36pct。2025Q1,实现收入15.63亿元,同比增长-4.63%,环比增长-14.85%;实现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长15.04%,环比增长21.1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9.31%,环比增长17.59%;毛利率8.17%,同比提升0.23pct,环比提升1.10pct。

  优化供应链管理,量利齐升。2024年公司持续加强技术开发,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及成本管理,细化产品的差异化,根据下游需求的提升同步加大采购力度,保障了产能、产量、销量同步提升。2024年尼龙切片实现收入71.67亿元,同比增长19.17%;毛利率8.07%,同比提升1.37pct;产量57.65万吨,同比增长22.17%;销量56.50万吨,同比增长18.24%;销售均价12685元/吨,同比增长0.78%。从几大基地来看,2024年杭州、滕州、常德基地分别贡献了52%、35%、13%的产量。从产品类别看,尼龙纤维级高端产品切片仍然是最重要收入组成部分,2024年实现收入47.54亿元,占比66.34%;工程塑料紧随其后,2024年实现收入23.16亿元,占比32.32%;膜级产品稳态发展,2024年实现收入0.76亿元,占比1.06%。2025年一季度公司产销持续增长,销售价格有所下滑,但原料价格下行有助于成本优化,2025Q1尼龙切片收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4.71%;产量16.55万吨,同比增长32.06%;销量14.27万吨,同比增长17.94%;销售均价10942元/吨,同比变动-19.20%,环比变动-4.35%;原料己内酰胺均价9277元/吨,同比变动-22.06%,环比变动-4.04%;2025Q1整体毛利率8.17%,同比提升0.23pct,环比提升1.10pct。

  需求拉动尼龙市场稳中向上,国内企业主导。自2015年至2023年,我国PA6的表观消费量由228万吨/年,逐步增长至467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速约为9%。根据华瑞信息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PA6表观消费量达到了634万吨,同比增长24%,主因下游膜级包材、工程塑料、民用纺丝等不同业态及应用场景的PA6的需求仍保持稳步增长。近年来,全球PA6市场发展格局呈现稳中向上的态势,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逐步增强,已经呈现较明显的、持续向中国倾斜的竞争格局。截至2024年末,全球PA6总产能约1099.5万吨,其中中国PA6产能增长迅猛,达到772.6万吨,占全球比重由2020年的62.1%提升至2024年的70.3%。随着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及国内规模企业形成的成本竞争力优势的影响下,中国PA6的进口量持续下降,而出口量却显著扩大。2024年,中国PA6进口量约为17.5万吨,同比下降21.5%。同时,中国PA6出口量达到57.7万吨,同比增长20.5%。

  持续产能加码,支撑未来成长。聚合顺截至2024年底拥有杭州本部、滕州聚合顺鲁化、常德聚合顺、淄博聚合顺四个基地产能布局,紧邻上游原材料供应地,多地布局新项目产能,助力公司在尼龙6行业持续高速增长。通过IPO募投项目和两期可转债募投项目分别推进建设杭州本部“年产10万吨聚酰胺6切片生产项目”、“年产12.4万吨尼龙新材料项目”,现有杭州本部聚酰胺6切片产能26万吨及12.4万吨尼龙新材料在建产能,滕州基地一期“年产18万吨聚酰胺6新材料项目”以及淄博基地“年产8万吨尼龙新材料(尼龙66)项目”。由于过去几年下游需求持续推升,公司自有产能供不应求,部分通过委外合作和外部租赁的方式生产切片,但随着自有产能逐步提升,目前主要基地都已实现自营自产及自销。湖南常德基地原有租赁结束后竞拍获得的7万吨产线也已转为自有产线万吨尼龙新材料项目”,滕州剩余产能逐步释放,以及湖南常德二期9.2万吨产能和山东淄博PA66基地的8万吨在建项目逐步推进,公司产能规模和经营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投资建议:聚合顺从事于尼龙6切片生产销售,后期拓展到尼龙66产品,行业在尼龙需求结构性提升背景下景气上行,项目建设投产助力产销增长。由于产品价格和项目进度变化,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90.04(原88.45)/106.21(原104.05)/120.92亿元,同比增长25.6%/18.0%/13.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2(原3.80)/5.30(原4.86)/6.30亿元,同比增长37.3%/28.6%/18.9%,对应PE分别为9.0x/7.0x/5.9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超预期;原料大幅波动;项目进度不确定性。

  比亚迪(002594)事件概述:公司发布5月产销快报,5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售38.2万辆,同比+15.3%,环比+0.6%;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14.1%,环比+1.2%。分品牌看,5月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销量分别34.8万辆、15,806辆、12,592辆、139辆。

  5月批发同比增长出口表现亮眼。公司5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14.1%,环比+1.2%,海外销量8.9万辆,再创新高。新能源乘用车批发中,其中插混乘用车销售17.3万辆,同比-6.3%,环比-2.4%。纯电乘用车销售20.4万辆,同比+39.6%,环比+4.4%。分品牌看,王朝海洋销量34.8万辆,秦PLUS DM-i5.0、海豹06等新车型贡献核心增量;腾势/仰望/方程豹销量3.68万辆,占比11%,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

  出海表现亮眼海外建厂加速推进。受益海外车型上量及区域拓展,5月新能源出口销量8.9万辆,再创新高;出海稳步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海外真实需求逐步提升,受益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销量快速增长,主要车型是seal U混动;一方面是受益滚装船投入:比亚迪2024年1月、11月,2025年1月分别投入1、1、2艘滚装船,自建运力提升带动销量提升,到2026年1月前,船队规模将扩展至8艘。5月15日,比亚迪欧洲总部官宣仪式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隆重举行,后续将承载销售与售后、车辆认证及测试、车型本地化设计与功能开发三大核心职能。今年公司将加大海外市场投入,积极布局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布局工厂,同时加速出口,出海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迎来快速发展,出海亦有望提振盈利。

  高端化产品大年销量、盈利向上。2025年为公司的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已于2025年3月上市,定位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44.98万元,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舒适度、豪华属性强,带动腾势品牌4、5月实现1.5、1.6万辆销量,后续有望带动整体盈利向上。王朝旗舰车型汉L/唐L于4月上市,均搭载DiPilot300“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NOA和城市NOA等智能驾驶功能,其兆瓦闪充技术依托全域1000V高压架构与自研“闪充电池”,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有望带动主品牌高端化。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销量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欧盟关税影响出海销量利润。

  本次拟分拆上市资产由八座位于南美、中亚、非洲和大洋洲的世界级大型黄金矿山组成。截至2024年末,这8座矿山共计黄金储量为697吨,资源量为1800吨,2024年合计产量为46.22吨。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1.2、23.1、44.6亿元,净资产为166.8、185.9、211.4亿元。紫金黄金国际将延续公司在矿山并购和矿山运营领域的领先经验,实现境外黄金矿山资源的持续增储与高效发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公司发布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股份目前已经完成,回购均价15.55元/股,累计回购公司股份6,431.60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24%。目前拟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每份1元,单个员工累计持股不超过总股本1%,计划参加对象为公司及下属公司管理及技术骨干以上人员、公司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公司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总人数不超过2,500人(其中高管12人)。计划受让价格为公司股份回购交易均价的70%,即10.89元/股。

  此外,为落实公司市值管理的有关制度,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放弃2025年度的部分奖励薪酬,放弃金额=个人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受让股数*(回购均价15.55元/股-受让价格10.89元/股)。体现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我们预计2025-2027年,随着金价中枢稳健上移,铜价高位震荡,公司铜金产销量稳中有升,预计归母净利润为405.65/440.45/500.11亿元,YOY为26.57%/8.58%/13.54%,对应PE为11.68/10.75/9.47。公司若成功分拆黄金子公司于港交所上市,有望重塑黄金业务估值。综上,维持“买入”评级。

  中芯国际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亿美元,环比增加2%;归母净利润2亿美元,环比增长74%;毛利率为23%,环比大致持平;产能利用率上升至接近90%,环比增长4pct(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受客户急单、国补、工业汽车下游补货提振,Q1收入环比淡季不淡公司Q1晶圆收入环比增长近5%。其中,8寸、12寸晶圆收入环比分别增长18%和2%,主要受益于国际形势变化引起的客户提拉出货,国内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政策推动的大宗类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及工业与汽车产业的触底补货。

  Q1公司整体出货数量达到229万片(折合八寸),环比增长15%,但由于工厂生产性波动,Q1后半部ASP下降,导致收入未能达到指引预期,而实际总体ASP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司预计影响会延续到二季度,Q2指引收入环比下降4%-6%,将通过提升设备磨合等方式减少影响。

  根据SEMI数据,2026年中国大陆12寸晶圆产能占全球比例将达到25%,跃升至全球第一的位置。公司作为本土晶圆制造佼佼者,多年来长期专注于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开发,保持每年5万片12寸产能的增加,向客户提供8寸和12寸晶圆代工服务,获得了良好的行业认知度,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晶圆国产化。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57、63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62、0.71、0.79元,最新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131x、115x、103x,对应PB分别为4x、4x、4x,维持“增持”评级。

  深圳中科飞测成立于2014年,于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光学检则技术、大数据检测算法和自动化控制软件等领域积累深厚,专注于检测和量测两大类集成电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无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系列、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系列、三维形貌量测设备系列、薄膜膜厚量测设备系列等产品,广泛应用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士兰集科、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道富微电等国内主流集成电路制造产线。受益半导体设备行业国产化及自身竞争力特续增强,公司营收规模特续扩张。2020-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由2.4亿元增至13.8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3%。2024年,公司受研发费用高增等因素影响,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减少1.6亿元,利润端短期承压。

  作为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重要环节,半导体质量控制可根据应用于前道制程还是先进封装,细分为检测和量测。检测指在晶圆表面上或电路结构中,检测其是否出现异质情况:量测指对被观测的晶圆电路上的结构尺寸和材料特性做出的量化描述。根据VLSI数据,2023年半导体检测设备占总量检测设备市场比例比为67.9%,量测设备占比为30.8%。中国半导体查检测设备市场高速发展,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根据VLSI数据,2020-2023年,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与量测设备市场规模以26.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实现高速成长。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与量测设备国产化率较低,市场主要由儿家垫断全球市场的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根据VLSI数据,科磊半导体市场份额最高达58.4%。近年来国内中科飞测等厂商在检测与量测领城突破较多,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国产化率有望加速提升。

  公司特续高水平研发投入,稳步推进各系列设备产业化进程。2020-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由0.5亿元增至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4%。目前,公司已形成深紫外成像扫描技术、高精度多模式干涉量测技术、基于参考区域对比的缺陷识别算法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能够为半导体行业客户提供涵盖设备产品、智能软件产品和相关服务的全流程良率管理解决方案,推出了无图形晶圆缺离检测设备系列、图形晶圆缺离检测设备系列、三维形貌量测设备系列、薄膜膜厚量测设备系列等产品,积累了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士兰集科、长电科技在内的优质客户资源。

  新恒汇(301678):智能卡业务是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卡芯片关键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4亿元/7.67亿元/8.42亿元,YOY依次为24.77%/12.13%/9.83%;实现归母净利润1.10亿元/1.52亿元/1.86亿元,YOY依次为9.38%/38.58%/22.07%。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6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80%至12.25%,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0.78%至8.40%。

  投资亮点:1、公司深耕智能卡业务领域,系国内唯一实现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量产的企业,目前全球市占率领先。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为清华校友虞仁荣和任志军;其中,虞仁荣系韦尔股份创始人及实控人,任志军曾担任紫光同芯母公司紫光国微的副董事长兼总裁,均具备丰富的产业经验。智能卡业务是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2024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约七成;该业务主要采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自产关键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用于智能卡模块封装,一方面保证低成本高质量的专用封装材料供应、进而提升产品的交付能力,另一方面也利好智能卡模块封装利润率的提升。报告期间,公司与紫光国微、中电华大、复旦微等知名安全芯片设计厂商及恒宝股份、楚天龙、IDEMIA等知名智能卡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金融、交通等智能卡领域。行业竞争情况来看,目前全球具备大批量稳定供货的柔性引线框架的主要生产厂家包括公司在内仅3家、竞争格局较为良好;结合Eurosmart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智能卡业务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市场份额排名第二。此外,在协同效应下,公司也是国内主要的智能卡模块供应商之一,具备年产约23.42亿颗智能模块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达13%。2、公司基于原有业务基础,积极向蚀刻引线框架、物联网eSIM芯片封装等业务领域延伸拓展,拟打造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公司基于原有业务基础,2019年开拓了蚀刻引线框架业务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其中蚀刻引线框架与智能卡业务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的生产工艺流程较为接近,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则与原有的智能卡模块封测业务的部分客户重叠。目前,1)在蚀刻引线框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卷式无掩膜激光直写曝光技术、卷式连续蚀刻技术等核心技术,面向集成电路封测市场,逐步推出了QFN、DFN、SOT和SOP等系列多个型号的新产品,现已实现量产并成功供货华天科技、甬矽电子等百来家客户。蚀刻引线框架作为目前主流大规模集成电路QFN/DFN封装的必备原材料,成长空间广阔,但该领域主要由日韩等外资企业占据,公司或受益于未来国产化进程的加速。2)在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领域,公司推出了物联网QFN/DFN封装、MP2封装等新产品或服务,目前下游客户已成功覆盖紫光同芯等芯片设计厂商及中移物联等物联网厂商。2024年上述两项新业务合计贡献营收2.42亿元、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14.70%增至29.84%,成为公司现阶段主要的收入增长点;预期随着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投产,蚀刻引线框架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张。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公司专注于智能控制领域;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康强电子为新恒汇的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4年度可比公司的收入规模为19.65亿元、销售毛利率为11.98%;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未及可比公司,销售毛利率则相对较高。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投资钙钛矿叠层项目,苏州&宣城两地布局:此次募投项目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装备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1.38亿元,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9.7亿元。项目实施主体为迈为股份及其全资子公司宣城迈为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建设地点分别位于苏州和宣城,其中迈为股份主要建设内容为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设备的研发、生产,宣城迈为主要建设内容为设备核心部件加工及表面处理。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20套,年收入40亿元(不含税),年净利润6亿元。

  钙钛矿叠层技术发展加速,多玩家布局:近年来钙钛矿及钙钛矿叠层电池潜力显现,产业投资需求活跃。纤纳光电、协鑫光电、极电光能等初创企业加快建设钙钛矿组件量产线年投产。隆基、通威、晶科、正泰、天合、华晟、阿特斯等晶硅电池头部企业均已投入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研发,逐步由实验线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中核、明阳智能、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京东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跨界布局钙钛矿,正在加速启动中试线及更高规模的产线建设。

  HJT与钙钛矿技术更相融,迈为已具备钙叠层电池设备整线交付能力:由于异质结电池制备采用低温工艺,与钙钛矿电池的低温制备工艺更加适配,且异质结电池表面为TCO层,在制备叠层钙钛矿电池时可以直接叠加,工艺路线更加相融。基于在异质结电池制造设备研发生产中积累和掌握的真空镀膜等相关技术,在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方面迈为已自主开发适用于量产的钙钛矿空穴传输层、钙钛矿涂膜及结晶、钙钛矿表面钝化、钙钛矿电子传输层、真空蒸镀、ALD、低温低损伤磁控溅射等一系列工艺及相关设备,实现了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的整线自动化贯通,具备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整线交付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7.6/8.8/11.0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25/22/18倍,维持“买入”评级。

  华利集团(300979)事件:5月30日,海通国际海外消费组调研华利集团峨眉山工厂,并参加公司高管与投资人交流会。管理层表示,2024年华利集团工厂数量由2023年的16座增至20座,总员工人数达到17万人,全年出货量达2.23亿双,同比增长逾17%;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40亿元与38亿元,延续稳健增长趋势。公司持续进行产能升级并加大自动化投入,通过资源整合、严控成本和新厂投产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公司产能结构主要围绕大客户配置,全球新建产能持续落地。公司客户以量产排序,NIKE集团排名第一,VANS和Deckers group排名第二和第三。公司进入ADIDAS供应链后,处于快速增量阶段,未来空间广阔。公司深挖运动+休闲鞋履市场和品牌供应链,尤其在running和lifestyle产品线有明显优势。公司当前产能主要集中于越南,依托当地低成本劳动力和税收优惠,单位成本低于同行。自2005年起公司在越南当地陆续设厂,年产能超过2亿双。印尼首家工厂已于2024年上半年投产,在3个月内即实现损益平衡;印尼第二工厂于2025年2月启动生产。中国四川工厂于2025年2月正式投产,主要覆盖ADIDAS多个产品线,是公司响应客户多元需求的重要布局。根据公司产能扩建计划,公司未来将继续在印尼、越南新建工厂,以进一步分散区域风险、增强产能韧性。

  供应链管理体系严谨高效,强化生产稳定性与交期把控。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总经营成本比例过半,公司严格控制支出,要求各工厂按照统一标准采购,确保各环节规范透明。公司在交期管理方面尤为严谨,强调材料到厂必须准时,避免因缺料造成产线空转,体现其对产能利用率的高度重视。同时,公司按品牌或颜色进行采购管理,每个品牌设有专门的小组,避免因物料差异影响成品质量或交付周期。

  研究全球税率环境,推动产能与利润率协同优化。华利管理层高度重视区域税负差异对利润率的影响,持续寻找关税风险较低的区域,如多米尼加和印度等地,由于潜在的低税率优势和长期战略价值,这些地区被纳入未来布局评估范围。面对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公司坚持FOB定价模式,展现出较强的定价纪律和风险应对能力。同时,公司积极优化客户结构,接纳新兴品牌订单,重构客户组合,降低客户集中度,提升整体订单质量和议价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2026年随着新工厂落地毛利率有所承压,中长期毛利率有望回升至高位。2024年华利集团工厂数量为20个,至25年中约22个,25年底或落地24个,至26年约有26个工厂。随着新工厂的落地,产能有爬坡期,短期或拖累毛利率表现,但随着工人效率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毛利率将有望回升至高位,季度间毛利率会跟随是否有新工厂投产或产能爬坡波动。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客户订单调整风险;区域政治与税收政策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1Q25短期受存储价格影响收入同环比回落。公司以存储颗粒为原材料进行存储模组开发,产品包括嵌入式存储、固态硬盘、移动存储及内存条等。24年存储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受存储价格回落影响4Q24上游厂商再次减产,存储价格于1Q25触底,预计25年存储价格有望温和复苏。在此背景下,公司1Q25营收15.43亿元(YoY-10.62%,QoQ-7.58%),短期受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82%、股份支付费用8054万元及存货跌价准备等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2.16亿元(YoY-217.87%,QoQ-195.29%),毛利率1.99%(YoY-22.75pct,QoQ-3.19pct)。进入2Q25存储价格逐步回暖,预计公司业绩有望随周期回暖逐季度修复。

  PC存储与嵌入式存储加速增长,AI眼镜相关收入快速增加。公司嵌入式存储24年实现营收42.41亿元(YoY+151.68%),产品已进入OPPO、传音控股、摩托罗拉、HMD、ZTE、TCL等头部客户供应链,面向AI手机已推出UFS、LPDDR5/5X、uMCP等产品并量产12GB、16GB等LPDDR5X产品。此外,AI端侧智能穿戴存储产品(如ePOP)收入约8亿元,已进入Meta、Rokid、雷鸟创新、Google、小天才、小米等厂商供应链,24年面向AI眼镜收入约1.06亿元,公司预计25年该部分收入有望同比增长超500%。PC存储24年实现营收20.19亿元(YoY+28.75%),SSD产品已进入联想、Acer、HP、同方等国内外PC厂商供应链,面向AI PC已推出高端DDR5超频内存条、PCIe5.0SSD等高性能存储产品。

  企业级、工车规存储拓展顺利,晶圆级先进封测有望推动中长期增长。公司企业级产品已通过中国移动AVAP测试、20余家CPU平台和OEM厂商的互认证测试,并已通过多家互联网厂商的审厂。工车规存储24年营收0.81亿元,产品已在国内头部车企及Tier1客户量产。此外,公司晶圆级先进封测制造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5年下半年投产以满足先进存储封装需求,并服务客户对存算合封业务的需求。

  投资建议:由于24年下半年需求不及此前预期,存储价格下跌,1Q25行业价格仍承压,存货跌价影响大于此前预测,公司研发投入高于预期,基于公司24年与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下调25-26年净利润预测,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有望达1.78/2.00/3.82亿元(前值25-26年5.08/5.78亿元),对应25-27年PE分别为156/139/73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旭升集团(603305)24年业绩呈现回落态势受阻,25Q1期间业绩显著承压

  ①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09亿元,同比-8.79%;归母净利润4.16亿,同比-41.71%;扣非归母净利润3.58亿,同比-46.76%。②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6亿元,同比-8.12%;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比-39.15%;扣非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42.67%。③公司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45元/股,同比-41.5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48%,同比-5.59pct。2025Q1公司基本每股收益0.1元/股,同比-41.1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1%,同比-1.08pct。④2025Q1销售费用为0.03亿元,管理费用为0.49亿元,研发费用为0.50亿元,财务费用为0.15亿元。

  2024年,汽车类营收37.79亿元,同比-10.87%,销量同比-16.2%。主要产品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工业类营收0.80亿元,同比+8.54%,销量同比+23.97%;模具类营收1.68亿元,同比-29.05%;其他类营收3.22亿元,同比+46.05%。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步入了竞争白热化阶段,产业链深陷价格鏖战。公司始终以铝合金轻量化技术为核心,深耕新能源汽车主业,同时前瞻布局储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形成“技术深耕+跨界突破”的双轮驱动格局。

  公司是目前行业内少有的同时掌握压铸、锻造、挤压三大铝合金成型工艺的量产及集成化能力的企业,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轻量化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公司通过技术工艺创新驱动成本优化,依托压铸、锻造、挤压三大铝合金成型工艺的领先优势,持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材料浪费,提升良品率。同时,对供应链协同与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集中化采购+战略合作”模式,与国内外头部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协同核心供应商集中开展降本激励政策,推广“零库存”管理模式,通过实时数据监控优化存货周转率。自2023年下半年起,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24年末,公司宣告泰国生产基地的计划,再次彰显公司全球布局的雄心壮志。随着墨西哥、泰国基地的稳步推进,公司正式搭建起“中国+北美+东南亚”三角产能网络,持续深化“技术出海”与“本生”的双轨战略,在服务全球客户的同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探索积累更多务实经验,构建可持续竞争格局,打造服务全球的轻量化零部件供应商。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25Q1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以及行业竞争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25/6.35/7.88亿元(25、26年前值为10.31/12.59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5-27年P/E22.20/18.35/14.78倍,但长期看好公司三大工艺技术优势+新兴产业布局带动业绩增长前景,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潜在利益冲突;技术开发风险;新收购表现不及预期;同业竞争风险

  明泰铝业(601677)事件: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21亿元,同比增长22.23%,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14.46亿元,同比增长37.74%;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24亿元,同比增长13.07%。实现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41.73%。

  铝板带箔产销量和单吨净利润同比平稳增长。公司主要从事铝板带箔的生产和销售,是铝加工行业龙头企业,2024年公司铝板带箔产量占中国铝板带箔产量的10%,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取消铝材出口退税,但公司未受相关政策变动显著影响,2024年铝板带箔产品实现销量146.72万吨,同比增长18.81%。实现单吨净利润1191.71元/吨,与2023年相比提升100.54元/吨。2025年一季度公司铝板带箔实现销量37.85万吨,同比增长10.03%,实现单吨净利润1161.56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9.29元/吨。

  公司期间费用率不断降低,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流入。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34%,较去年同期减少-2.78pct。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32%/2.22%/-0.20%/1.38%,较去年同期分别-0.00/-2.78/+0.00/-2.72pct。其中研发费用减少主要系研发物料消耗减少所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6.63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0.03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93%,较去年一季度减少4.59pct。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4.13亿元,较去年同期由负转正。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利润率水平提升。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市占率。新能源电池软包铝箔、电池壳、电池托盘、水冷板、电子箔、药用铝箔、花纹板、中厚板、储气罐、油箱料、GIS壳体、瓶盖料、容器箔等优势产品不断增多。目前公司已进军新能源、新材料用铝、交通运输用铝、汽车轻量化用铝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2024年公司在新能源、电子家电、汽车及交通运输领域产品占比提高约5%。产品结构持续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优化,促进公司利润率水平提升。2025年一季度和2024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分别为5.41%、5.42%,较去年同期增加0.36、0.32pct。

  再生铝生产规模和使用比率不断扩大。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聚焦钢铁、电解铝等重点产品,加快研制一批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生产再生铝与生产等量的原铝相比,1吨再生铝可节省3~4吨标准煤,节水14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20吨,能耗仅为电解铝能耗的3%~5%。公司目前拥有再生铝保级应用产能100余万吨,十余种产品完成SGS碳足迹认证。2024年末中国海关放开变形废铝进口,公司成立了再生铝国际采购部,进一步扩大废铝采购来源。目前废旧铝金属供货商渠道稳定,来源充足,加工工艺领先,再生铝产品逐步丰富。公司再生铝生产规模和使用比率不断扩大。

  盈利能力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公司再生铝生产规模和使用比率不断扩大,我们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356.32/376.02/397.07亿元,净利润为22.06/24.07/24.58亿元,对应的EPS为1.77/1.94/1.98元,对应的PE为6.90/6.32/6.19倍。

  千里科技(原名力帆科技)1992年成立,成立之初主要经营摩托车发动机,2010年拓展乘用车业务并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公司于2020年破产重组,2021年引入吉利集团及重庆两江基金通过“满江红基金”控股,通过吉利的赋能成立睿蓝汽车,并接入吉利旗下曹操出行的B端用车业务场景,开启新能源转型。2024年,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入股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公司随后更名为千里科技,依托印奇在AI大模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积累,加速向“AI+车”智能化业务转型。

  旷视科技是行业内首个推出“低算力、高功能”智驾方案的AI企业,用现在主流方案1/6-1/5的算力,跑通BEV+Transformer的大规模感知模型,成本仅千元级别。印奇及旷视给力帆科技带来全新的“AI+车”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基因。面对智驾平权浪潮,作为公司股东的吉利加速智能化落地,以系统性进阶技术——千里浩瀚五级智驾方案为核心,加上“星睿智算中心2.0”平台,构建起全栈技术生态。2025年公司携手两江、吉利成立了千里科技,其核心业务包括终端业务与科技业务两大板块,其中终端业务覆盖摩托车、汽车领域,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科技业务聚焦研发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打造AI智行开放平台。在智驾行业激烈竞争中,千里科技依托印奇团队在AI算法领域的深厚积累、重庆政府通过两江产业基金等提供的资本与政策支持,以及吉利旗下曹操出行提供的丰富出行场景与定制车需求,形成全链条优势,打破传统合作模式,构建起差异化的“AI+车”生态闭环,有望在智能驾驶赛道实现规模化突破。

  曹操出行作为吉利孵化的网约车平台,2024年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二。2025年2月,曹操出行上线“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在苏州、杭州启动Robotaxi试点,融合换电技术与车路云协同设计,标志着其在国内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千里科技通过睿蓝汽车与曹操出行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枫叶80V等定制车型,并依托“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为其Robotaxi提供技术支持,以满足曹操出行对高效补能及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携手布局robotaxi赛道。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1.33/2.36亿元,同比+101.2%/64.6%/78.4%。看好公司在印奇入股后,依靠其在AI领域的全面赋能对公司向“AI+车”领域的转型加速。参考可比公司情况,考虑到公司尚处于转型初期,给予千里科技2025年6XPS,目标市值500亿元,空间33.6%,对应目标价11.06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车放量不及预期;经营合作不及预期;智驾技术迭代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跨市场选取可选标的风险。

  线性驱动领先企业,多下游+出海双线年,专注于线性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行业标准的引领者。公司主要产品分为线性驱动部件和系统两类,主要由推杆、升降立柱、配套的控制器等组成,下游市场覆盖智慧办公、医疗康护、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多行业,为客户提供驱动及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公司较早布局国际市场,先后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建设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25.35亿元,占总营收约69%,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来源。16-24年,公司营收规模由5.06亿元增长至36.52亿元,CAGR约28%,多下游拓展+国际化驱动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终端场景需求释放,“技术+运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线性驱动产品发源于欧洲,在欧美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市场起步较晚。公司产品主要覆盖多个下业:1)智慧办公领域,电动升降桌等高端智能办公市场发展带动线性驱动行业稳健增长,欧美市场成熟、国内发展潜力大,公司通过ODM形式绑定The Human、AMQ SOLUTIONS LLC、HNICorporation等北美头部智能办公桌客户,依托海外产能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4-27年公司智慧办公下游营收CAGR约10-15%。2)医疗康护领域,老龄化趋势推动家用护理床、电动病床等高端产品渗透率提升,公司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切入大型客户,行业成长空间大,公司加大导入力度,我们预计24-27年公司医疗康护下游营收CAGR约30-35%。3)智能家居&工业+汽车领域,公司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全屋定制等环节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公司收购欧洲LEG100%股权切入欧美高端家居市场,打开公司智能家居市场的增长空间。公司积极拓展线性驱动器在其他行业市场,在光伏、光热跟踪装置、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牵引推拉控制等领域推出解决方案,实现多行业的产品布局。

  进军人形机器人新赛道,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人形机器人未来十年产业趋势确立,25-30年出货量有望迎来爆发。公司依托在线性驱动行业的技术积累,布局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空心杯电机等产品,研发高性价比线性执行器模组,具备丝杠+电机+控制器+传感器自研自制能力,目前已推出样品并在测试和完善阶段;公司与灵巧智能成立合资公司布局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产业链,24年11月灵巧智能推出Dexhand量产灵巧。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

搜索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